知識庫

最初的土壤,是不是今天這樣!?

最初的土壤,是不是今天這樣!?

最初的土壤,是不是今天這樣!? 健康土壤與生態系統,能讓空間內的能量與物質流動,才是我們賴以維生的良田。 與施肥有關的建議: 基肥多採用有機肥,合理施用不過量,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以及不直接使用禽畜糞。 面對極端氣候,在施肥總量內增加施用葉面肥的比例。 合理化施肥可以降低病蟲害發生與增加作物的環境適應力。 根圈溫度需穩定維持於20~30℃,低於15℃或高於32℃,根系活性降低吸收不良,此刻的生理障礙不是肥不夠勿再添加肥料,避免溫度穩定後的鹽分過高無法吸收造成傷害。 透過深化有效土層、草生栽培、良好

長不大+不健康 = 肥不夠 !?

長不大+不健康 = 肥不夠 !?

“歸工攏”在煩惱肥不夠,但 台灣農民普遍施肥過量 。 我們總望著作物,期待快快長大,不甚滿意就加東加西,奇怪的是,可能本來很有效後來卻沒效,或是有時有效有時沒效,總之就是越來越難種。 沒有依據的施肥過量會發生什麼事情? 肥料普遍是酸性以及氮素,造成土壤酸化,而且越熱反應越快,全球暖化造成溫度上升。酸化土壤,施肥再多也沒用,只會更糟糕! 根部周邊鹽類濃度高,可能造成根部傷害無法吸收養分。 過量的肥料在土壤中還是會被分解,產生養分也同時消耗周邊資源,造成土壤物理性改變,變硬無孔隙、通氣差、有益微生物

種子發芽這樣做

種子發芽這樣做

種子發芽這樣做 控制良好的水份、溫度與足夠氧氣 是蔬果種子發芽的關鍵 蔬菜種子遇水後會開始吸水,播種前浸種可大幅增加發芽的穩定。浸種時建議放置於冰箱冷藏,採低溫浸種,由於每種作物種子需要浸泡的時間不同,太短時水份尚未吸飽直播風險高,太久則可能導致缺氧壞死,作物適當的浸種時間可洽詢櫃台。 浸種後,夏季與早秋等高溫期可直接播種,須注意播種深度,並保持土壤水分穩定,避免缺水,否則將影響發芽。 冬季與早春等低溫期時,則浸種後不可直播,需經催芽,將種子用濕毛巾包裹後放入穩定溫度於28~32℃的催芽箱中,發

病害蟲害別著急!

病害蟲害別著急!

病害蟲害別著急! 維持土壤與作物健康,預防勝於治療 植物因為昆蟲等生物取食,造成生育不良進而影響外觀稱為蟲害。取食方式可能是啃咬(有食痕)或刺吸等方式,病害則是由細菌、真菌、病毒或線蟲等引起,各別的病害會造成不同的病癥。 病蟲害的發生除了考慮尋求對應的藥劑,最好先觀察與認識病蟲害發生的條件與原因,並透過作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簡稱ICM,對症尋找適合的處理。有時病蟲害的問題在合理施肥、良好水份管理、增加透氣通風或輪作等方式下,可能就大幅降低發生的機率

作物肥料這樣挑

作物肥料這樣挑

作物肥料這樣挑 對的時間用對的方法施用對的肥料 植物體內最要的三要素為氮(N)、磷(P)、鉀(K),選購肥料時應先確認肥料的登記證,再依據不同生長需求挑選適當比例的成分,肥料三要素會以數字標示,比如15-15-15,即是氮磷鉀各佔15%的平均肥。一般來說葉菜類以氮肥為主,而需要開花結果的則需要注意磷鉀肥的充足。施肥方式則大至分為基肥與追肥,栽培前於土壤施用「基肥」,種植後再依生長階段施用數次「追肥」。 肥料來源主要有化學肥和有機肥,維持健康土壤建議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為輔,有時需輔以其他元素添加

水分多少學問多

水分多少學問多

水分多少學問多健康土壤上水分管理事半功倍影響植物體內以及土壤中的水份是多元而複雜的,土壤結構與成分對於水的田間容量影響甚多,而植物根部的深度、密度,土壤溫度、不同的氣候條件等,也影響彼此間的關係。水份管理即是在如此多元的因素中,保持土壤水分在植物可有效利用的範圍內。當土壤水份低於某一限度,作物無法取得水份開始呈凋萎現象,最終無法恢復,稱為永久凋萎點,在此之前必須補充水份。而過多的土壤水分,根系可能缺氧而損傷,養分也易淋洗流失,有排水之需要。透過改善土壤成分與結構、深化有效土層、草生栽培、覆蓋、精準